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1、王朔的人物经历

1958年王朔出生于南京,祖籍辽宁岫岩。出生后不久随著父母来到北京郊区的一个部队大院落户,是地道的大院儿“新”北京人(非胡同老北京人)。王朔幼时所住的是一个军区大院儿,孩子们每天所做的不过是分伙打仗一类的事情,但那个自由的时期给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后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曾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写的就是那时的感受。

1965年就读于北京翠微小学。1971年就读于北京东仓门小学。

1972年就读于北京164中学,期间他和北京的语言发生了直接的交流。在此之前,他对北京文化几乎没什么认识。1975年借读于太原5中。

1976年怀着"匹夫有责"的信念参与了"四五"事件,由于他人诬陷,被关押了三个月。同年夏天他从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毕业(但事实上在高中时并没怎么上过课)。1977年参加解放军海军,年底在山东即墨新兵训练,兵种为操舵兵。在部队中是一个普通的"操舵兵"、卫生员甚至帮厨。新兵训练三个月后,因偶然的机会,王朔被送到青岛,入部队医院学习卫生员技术,学习半年后,作为卫生员上一条海军消磁船工作。

1978年海军整编,王朔改到一个部队仓库当卫生员,在仓库工作时王朔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等待》——发表在《解放军文艺》第11期上。

1980年他在解放军文艺社工作了几个月,之后从部队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从医药公司辞职,尝试经商,但并不太成功。

1983年辞职靠写作为生。

此后王朔又写过几篇部队题材的作品,但反响均不大。其间他曾经试图经商,不但没赚到什么钱,倒是体验了许多被骗的心情。这一段致力赚钱的经历,后来被记录在《橡皮人》(曾被改编为电影《大喘气》)等作品中。经商不成,无所事事之中他又开始进行创作。1978年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王朔为了报考文科,开始练习写作文。期间将自己的处女作《等待》投往《解放军文艺》,这篇短篇小说被杂志选中,并发表于11期中。

1984年初处女作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小说描写了在普通人眼中颇具神秘色彩的"空中小姐"。

1985年他与沈旭佳恋爱中,两人合写反映他们感情生活的《浮出海面》,发表在《当代》杂志第六期上。

1986年开始,王朔陆续发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989年到1992年,王朔写了《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永失我爱》、《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许爷》、《过把瘾就死》等中长篇小说。

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一套的《王朔文集》,开创在世作家出文集潮流之先河。甫一上市即造成全国热销。应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对这套书实行版税付酬制,这是中国大陆文革后第一次实行版税付酬。王朔的要求客观上为很多作家争得了正当权益,萧乾曾说:“王朔给中国作家松绑了。”

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1999年王朔在韩少功主编的《天涯》杂志发表文章评析当时的大众文化与港台文化,对港台文学、电影和流行音乐做出评价,称:“李昂,比她稍逊的白先勇,他们是我读过其作品并认为是小说的为数不多的台湾作家,也许还应该加上陈映真,只是我读他的东西不多,无法论及。”

2007年出版以佛经为材料的小说《我的千岁寒》,收入了六篇文字,小说被伦敦书屋以每个字三美金的价钱购买,创下上最高价365万,是中国国内版税的新高。

2008年《和我们的女儿谈话》第一部发表于《收获》第1期,并且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如今出版了第一部。1988年,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这四部电影均由王朔的作品改编,王朔达到了他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年,被中国影视界称为“王朔电影年”。《顽主》使葛优成名,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的提名。

1990年,由王朔和郑晓龙策划、李晓明编剧、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收视率的最高纪录,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史上历史性的里程碑,它创下的轰动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由《渴望》而生的“《渴望》热”及“好人一生平安”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是1990年全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中一片无法逾越的集体回忆。该剧亦获得官方肯定,获得第六届“飞天奖”、第九届“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1991年,由王朔作为主要策划与编剧、赵宝刚导演的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上映,亦造成轰动,这部电视剧后来被全国观众视作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无论从收视率,到社会文化影响力,甚至造星能力,迄今为止尚无同类风格的电视剧可以与之比肩。

1992年之后,王朔的小说创作开始处于“瘫痪”状态,与此相反,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1994年改编自王朔原著的8集电视剧连续剧《过把瘾就死》,也成为当年夏天全国观众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但电视剧的风靡带来的影响似乎比小说本身更大,王志文和江珊也由此而家喻户晓。

1995年姜文把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成电影剧本,并作为导演拍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炮成名。该片的成功使姜文从青年演员蜕变为中国大陆最有天份与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之一。该片获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剧本改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宁静成为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得主。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2010年,与冯小刚合作参与电影《非诚勿扰2》剧本的创作,这距离王朔和冯小刚联手编剧的《一声叹息》已经过去了10年,《非2》首映冯小刚称与王朔合作是深水炸弹,王朔典型的京式幽默在续集中的发挥,不仅台词金句频出,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设置。

2013年,与冯小刚合作参与电影《私人订制》的编剧创作,这是继《非诚勿扰》之后与冯小刚导演的又一次合作。

2、曾经风靡全国的痞子派鼻祖作家王朔,为何作品现在无人问津?

85后的读者,王朔他曾经说过经历的少看不懂,基本上没什么人看了,也确实看不懂。85之前60、70年代的正在忙着讨生活,不得空。

时代不同了

时代不一样了,他风靡全国的时候是80年代,那是中国很少有的时代,2000多年都很少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那个时代,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物质基础差,人们还不是那么一切向钱看,还琢磨着精神一类的探索。随后人们随着国家不断的经济改革开放,逐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注重实际,一切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主,王朔这种光耍嘴皮子的文学,不吃香了。

其实,从80年代王朔火的开始,文学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逐渐没落了。70年代末,《收获》、巜人民文学》等文艺期刊火的了不得,看子说是时髦的事情。现在不但王朔无人问津,其它人也无人问津,都一样。

其实,王朔开创的痞子风格还在,电影《老炮》,还有其它一些喜剧里的荒诞情节,都可以看到王朔的影子。

王朔的痞子小说语言犀利,一语中的,直击要害

王朔的痞子小说其实在那个特殊年代唤醒了国人潜意识里的自主自由意识,这是那个特殊时代人的心理诉求得到文学上的映射回应。跟当年的红衬衫,喇叭裤一样,属于时尚文学,流行一段时间,读者审美疲劳后肯定很难再有兴趣,从文学来说,小说价值也没有多大,经不过后浪推前浪。现代人问津王朔小说如同拿出收藏的录音机放一盘曾经爱听的旧磁带,偶尔怀旧追忆罢了。

他语境针对的是后文革时期刚刚改革开放的社会万象。从中也讽刺了人性的丑陋,旧秩序的虚伪。十分辛辣,大胆和直接,有推崇真善美的积极意义,只是不用说教方式表达。王小波是从思想地位和话语权上,为非主流思想者发声。王硕则更想街头骂街侃大山的痞子在发泄不满。

只是他属的50,60,70后在八十年代十年最后理想主义时代结束时,社会环境已变成金钱至上的现实主义了。没人去调侃与针砭时弊,所以他的时代也就了。

3、谁能为我介绍一下著名作家王朔的具体情况?

名人姓名:王朔

出生年代:1958年

名人职称:

名人国家:北京

相关介绍:

姓名:王朔性别:男出生年月:1958年籍贯:北京

王朔(1958—)北京人。1976年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在北京医药公司工作。197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广受读者欢迎。出版有四卷本的《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1992年初版)和《王朔自选集》等,曾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他的早期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写过一些侦探类的小说。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写一群文化痞子,以游戏、颓废为精神特征,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他的人物的“我是痞子我怕谁”和他自己“我是码字的”的宣言一样,成为一部分青年人的精神象征。后进入影视业,由他策划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由他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也都很受欢迎,有明显的商业炒作。他的作品虽风靡一时,但评论界却分歧很大,以至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坛影坛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王朔现象”。

代表作品:《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王朔文集》等

4、王朔为什么去美国避难

王朔消失了其实不止十四年,他从1997年就开始淡出公众视野了。

1996年,王朔为他和冯小刚的「好梦公司」写了剧本《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也就是后来的《一声叹息》)。电影开机十天,花了一百多万后,突然接到电影局的停拍通知,说是剧本有违公序良俗。

坏消息手拉手,还有一个通知,王朔第一次做导演的《我是你爸爸》,也被毙了,不给龙标,公映无望。

1997年,王朔准备再拍一个电影,改编池莉的小说《一去永不回》,打算让徐静蕾演。再次被毙,这回的说法是,剧本宣扬灰色人生观。

1997年,王朔发现自己在国内彻底待不下去了,正好,有纽约出版商邀请他去出英文书,他就去了美国。在美国,他到处玩,看风景,看朋友,过起了松快日子,最后还出了《玩的就是心跳》的英文版,斯蒂芬·金写的序。

在美国松快了半年后,王朔回国了。

2000年,叶大鹰,叶挺的孙子,拉上王朔搞互联网创业,他们做了一个网站,叫「文化在中国」。王朔和叶大鹰通过各自的人脉,找来了姜文、贾樟柯等文艺界大腕,做直播访谈。人走在了时代前头,网站没跟上,撑不住,倒闭了。

网站的遗产是四本书:《电影厨房》《文学阳台》《美术后窗》《音乐盒子》。《音乐盒子》里有王朔和花儿乐队的对谈。对上王朔,青春期大张伟也插不上什么话。在这本王朔主编的书里,还有一篇访谈,采的是新裤子。

2000年是王朔的崩溃年,几位亲友相继去世。

2002年,王朔和叶大鹰、姜文以及另外两个朋友,在三里屯开了一个酒吧,叫「非话廊」,后来大家都管那儿叫「王吧」。

2003年春节过后,王朔开始写最新一版的《致女儿书》。同时他开始看《华严经》《金刚经》和《六祖坛经》,这也是后来写《我的千岁寒》的源头。

这期间,还有两个开影视公司的好朋友出钱请他做了顾问。

那时的王朔,时常自我怀疑:「最让我难以正视的是,我时时发现在自己内心深藏着一个打不消的念头:退出是为了更大型更招摇的进入」。

2003年,徐静蕾想当导演,于是王朔拉来一众好友帮忙,姜文,张元都客串了徐静蕾的导演处女作《我和爸爸》,叶大鹰直接上了主演。

2004年,张元在八一厂棚里拍电影版《看上去很美》。王朔去探班,抱起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小演员董博文合了影。


页面连接:http://www.guoruanxinke.com/view_0_ejecj/mwdw5mjc.html

书本网 第九中文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啃书网宝书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