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即使鲁宗道等宰执反对,刘娥还是对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一直有所想法,可形势已经逐渐不允许她再做什么动作了。

天圣七年十一月冬至前一天,仁宗打算率文武百官给刘娥祝寿,在这么喜庆的日子里,时任参知政事的晏殊接到来自一名秘阁校理(宋代官职,负责管理皇家图书馆)的上梳,声称天子与太后本是家人,在皇宫中可以以家人身份相处。但现在太后临朝参政,天子还需要跟百官一起向太后叩拜行礼,有失天子尊严,没办法给后世做出榜样,劝仁宗取消此次祝寿。

晏殊老师我们都很熟的,他的《蝶恋花》千古传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想必大家都会背两句,但晏殊老师除了诗词功底了得外,还是一名出色的官员。

真宗景德二年,年仅14岁的晏殊参加殿试成绩出色,获同进士出身,受到真宗青睐,此后一步一个脚印的提拔升迁,在仁宗天圣年间先后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为官风格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受到真宗仁宗两代皇帝的赞赏。

为什么那位秘阁校理的上梳会到了晏殊手上呢?因为这位秘阁校理是晏殊举荐的,换句话说这位小官员就是晏殊的人,所有大臣的上梳到了中书,宰执们都会看看是谁的人上梳的,谁的人谁把关,万一上梳没大没小惹得皇上不高兴被问责了,中书的宰执也得跟着吃不了兜着走。

这位胆大包天的秘阁校理叫范仲淹,晏殊拿到范仲淹的奏疏气不打一处来,逮着范仲淹一顿狂喷,范仲淹你这小子是不是不想活了,这么狂妄的提议你也敢上梳。

范仲淹严肃的回答晏殊,一直以来都很感激老师的推荐,但是作为臣子就一定要秉公直言,请老师理解。

这次上梳最终还是没能到达刘娥和仁宗那里,被晏殊压了下来,范仲淹暗自下决心,一定要继续上梳,坚持到刘娥还政给仁宗。

坚持的范仲淹打算一条路走到黑,他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放弃二字。

范仲淹祖上在唐代时曾做过宰相,父亲范墉曾在吴越为官,钱俶投降北宋后,范墉随之来到北宋河北正定任职。范墉一世为官却一世清廉,范仲淹出生的第二年范墉病逝,由于家里没什么积蓄,范仲淹母亲连范墉的丧事都办不起,最后朝廷得知范墉清廉送来了银两,帮助范仲淹母亲把范墉的灵柩运回苏州老家安葬。

丧事过后,范妈妈带着年仅两岁的小范仲淹无依无靠,经人撮合嫁给了山东人朱文翰,小范仲淹也改了名叫“朱说”。

范仲淹是幸运的,母亲再嫁之后,继父对范仲淹视如己出一直照顾有加,母亲则除了督促范仲淹勤奋读书之外还教育他生活应当克勤克俭,从小给他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范仲淹吃惊的发现,怎么都在一个家生活,我平时勤俭节约,其他几个兄弟都是花钱大手大脚,而且母亲也只管自己,不怎么管其他兄弟。出于天生的责任感,范仲淹劝其他几个兄弟不要太过浪费,没想到兄弟们直接回怼,我们花自己朱家的钱,跟你有什么关系?

当时的范仲淹刚刚二十岁出头,听到兄弟们这样说,感到惊骇不已,后来从街坊邻居那里打听到,自己本是姑苏范家的儿子,父亲病逝后母亲为了生计改嫁给了继父。

年轻小伙范仲淹得知真相后悲喜交加,悲的是自己亲生父亲竟然早已病逝无法再见,喜的是这些年继父待自己如同亲生儿子,母亲和自己在这么一个优渥的环境下生活了二十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书人的基因深深地刻在范仲淹的骨子里,如今长大成人得知自己身世后,范仲淹更是要自力更生成就一番事业,于是,泪别了母亲之后,范仲淹踏上了新的求学路。

读书人想成就事业,无非就是考取功名,范仲淹也是走的这条路,为了科举考试取得好成绩,范仲淹来到了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

睢阳书院是当时北宋最大的书院,书院本身只藏书,并不提供应试教育,但大量学子借阅书刊之余谈古论今裁长补短,久而久之,书院成了学子们学习的好地方,不仅可以方便查阅书籍,还时不时有学术大拿前来讲学,思想在碰撞中得到升华。

睢阳书院有些类似没有教师的衡水中学+国家图书馆+现实版百家讲坛,在这样的环境下,睢阳书院人才辈出,中举中进士都是小意思,好几个人最后官居宰相。

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做了官之后,范仲淹就把母亲接回身边奉养,之后范仲淹在多个地方任职,范仲淹在各地任职时逐渐开发出一项罕见技能:治水。史书记载范仲淹分别在泰州西溪任盐仓监期间参与修筑海堤、在兴化任县令期间主持修筑河堤,有效的减轻了当地的水患。

天圣五年母亲病逝,范仲淹为母守丧住在应天府,应天府知府晏殊知道范仲淹学识渊博,于是邀请他到已经改名为应天书院的原睢阳书院任职,全面管理书院日常事务。

范仲淹在应天书院任职期间,借助书院的平台与众多学者探讨古今天下大事,学识和眼界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天生六年,针对当时真宗朝留下来的一些时局弊病,范仲淹向朝廷上梳《上执政书》,主要从改革吏治、裁撤冗官、兴办教育等多个角度陈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由当时已经进入中书的晏殊汇报给了仁宗,仁宗听后大为赞赏,安排范仲淹来到中央任职,担任秘阁校理。

只是晏殊同志实在没想到,范仲淹不仅仅对国家政策有独到的见解,对于朝廷的规矩也坚持着极强的原则。

第一次请求仁宗不要拜太后的上梳被晏殊堵回来之后,范仲淹不屈不挠,老伙计你不让我上梳不是吗?害怕内容太敏感影响朝政和谐,那我就干脆直接把话挑明,你刘娥皇太后必须还政给仁宗。

接着,范仲淹就真的上梳了,内容就是请太后撤掉朝堂上的座位,回后宫去,以后不要再出现在朝堂上了,朝堂上的事情由仁宗自己决定。

满朝文武装聋作哑都这么多年了,范仲淹这是在打所有人的耳光。

不出意料,晏殊又给范仲淹的上梳给摁下去了。自己的一片热忱总是无法上达天听,就这样到了第二年天圣八年,范仲淹不愿再在朝中浪费时间,提出离京到外地赴任,很快便被批准,前往河中府任职。

范仲淹出任地方后,反而依然对中央念念不忘,多次上梳给中央提建议,包括建议不要大兴土木修建楼堂场馆、对精简吏治和提拔官员提出更具体的实施方案等等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都得到了仁宗的赞赏。

同时,范仲淹请求刘娥还政给仁宗的上梳继续的全部被晏殊压下,不给上报。

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晏殊不仅是在维护朝中微妙的平衡,也是在保护范仲淹,只给大领导呈报看后会表扬的,不给大领导呈报看后会骂娘的,延续了范仲淹的政治生命。

范仲淹的谏言在刘娥面前如同螳臂当车,然而刘娥迈向权力巅峰的那一步也始终遭遇各种阻力无法迈出。

天圣年间,王钦若回朝之后立即充当了刘娥的政治同盟,但介于王钦若已经臭名远扬,朝堂上附和他服从他的人很少,形不成势力。王钦若死后,继任首相王曾对刘娥只是假意顺从,关键时刻从来不表态支持,搞的刘娥非常不爽。天圣七年六月,真宗的玉清昭应宫失火,刘娥借着火灾的由头罢免了王曾,时任参知政事的吕夷简就任同平章事。

吕夷简这个人来头极大,是太宗朝宰相吕蒙正的侄子,家世显赫加上人又聪明,真宗咸平三年年仅二十二岁的吕夷简就进士及第,此后官运顺风顺水,仁宗天圣初年就进入中书任参知政事。


页面连接:http://www.guoruanxinke.com/view_0_egmmd/mmbremer.html

书本网 第九中文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书神小说网22中文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