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给英宗进谏劝他孝顺的司马光就是我们幼儿园课本里学习的大名鼎鼎《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男主角:司马光先生。

司马光是西晋皇族司马孚之后,说司马孚可能大家不太熟,司马孚有个亲哥哥叫司马懿,司马光就是司马懿侄子的后代。到了司马光爷爷司马炫这一代,就已经是进士及第了,后来做了个县令小有名气。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更进一步,不仅后来也进士及第,而且还做官做到了天章阁待制。

天章阁待制是阁臣,宋代阁臣政治前途非常好,但司马池没有留在朝中而是请求外出任职,以阁臣身份出任多地知州。

司马光出生在光州(今河南光山县),所以父亲给他起名叫司马光,由于家里世代进士及第,父亲还是翰林学士这种学富五车的超级知识分子,小司马光从小就接受了地狱级的超前教育。

上学时我的老师曾经告诉我,所谓竞赛不过是考了书本超纲的内容,初中竞赛就考解析几何,高中竞赛就考微积分,谁想要在竞赛里出类拔萃就必须超前学习,你学了别人都不会,那随便怎么考你都不怕,毕竟出题人也就这些知识储备。

小司马光六岁开始读书,一上来就是学习的就是超纲的离谱的教材:《左氏春秋》。但是司马池实在是教子有方,小司马光小小年纪便深刻领悟了费曼学习法的内核,自己读一章便回去给家人讲一章,一边读书一边讲解,没过多久便掌握全书要领。

超级知识分子父亲自己教导加上优秀的学习方法,使得在别的小朋友还在玩泥巴的时候,小司马光已经满腹经纶了。

读书学习,砸缸救友,八岁时候,父亲司马池调入首都开封任职,司马光跟着一起到了开封,在这里,司马池与同僚庞籍成了好朋友,两家经常互相来往,就在这么一来二去中庞籍发现了司马光这个孩子,被他小小年纪的学识谈吐吸引,司马光也与庞籍的儿子庞之道成为了好朋友,两个小伙伴经常在一起学习游玩。

庞籍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过,狄青的老领导,在西北主持国防多年,后来到中央官一直做到宰相,在司马光后来的官场生涯中不断得到庞籍的提携,可以说没有庞籍就没有司马光后来的出人头地。

光自己做官不行,还得看跟谁同朝为官,关系好的同僚发达了就能做自己孩子的贵人,司马池不知不觉中已经给儿子铺好了路。

京官任期结束后,司马池又开始到各地做官,司马光就跟着父亲在祖国大江南北的游历中逐渐长大,长成了一个帅小伙,时光过得飞快,跟所有天才一样,司马光早早的参加了科举考试,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十九岁便进士及第。

科举考试之后,与司马池曾经同朝为官的三司使官员张存在一次偶然的家庭聚会时看到了帅小伙司马光,出身好学问高长得还帅,一下子便喜欢得不得了,跟司马池一商量,便把女儿许配给了司马光,老同事成了亲家。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二十岁的司马光早早的享受到了人生最美妙的喜悦。然而好景不长,正当司马光准备在仕途上大展手脚的时候,母亲去世了。

失去母亲的司马光辞去官职回到故乡夏县(今山西夏县)守孝,然而打击接踵而至,司马光为母守孝三年期未满,父亲司马池也病逝了。

双亲的相继离世给司马光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在故乡夏县一待就是五年,庆历四年,二十六岁的司马光服丧期满出任丰城(今江西丰城县)知县,在知县位置还没干两年,中央一纸调令,司马光奉调入京担任国子直讲。

国子直讲不是普通京官,由于任职国子监,经常要与皇帝宰相们讲经论道点评时政,很容易受到高层注意快速提拔,普天之下进士及第的人那么多,凭什么就轮得到司马光进京担任国子直讲呢?

庆历四年,庞籍担任枢密副使,成为宰执的一员,作为国家领导人之一,他有权推荐官员到国子监任职,于是通过童年叔叔庞籍的推荐,司马光进入中央担任国子直讲。

司马光回到开封任职之后,庞籍的长子、童年好友庞之道病逝了,庞籍前半生对长子寄予深厚希望,一直都着力栽培,庞之道也一直不负众望早早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为官,并且为人谦逊有风范。庞之道的去世沉重的打击了庞籍,因为除了长子庞之道外,其他几个儿子都资质平平,完全不是读书的料,也不像庞之道这么有出息。

陷入悲痛中的庞籍把眼光转向了司马光,这个儿子小时候的玩伴,与儿子同样敏而好学饱读诗书的年轻人与儿子何其相似,在后来的岁月里,庞籍更加不遗余力的提携司马光,好像在幂幂之中提携自己的大儿子一样对司马光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国子直讲任上没待多久,司马光又在庞籍的推荐下,任职馆阁校勘兼知礼院。馆阁校勘跟之前范仲淹、欧阳修担任的秘阁校理是一样的,都是负责皇家图书馆书籍编纂勘误修订的工作,但宋代皇家图书馆不对外,只有皇帝皇子宰执等核心人物常常去查阅文献。由于涉及的全都是重要文献档案,编纂工作必须经常给宰执汇报,重要的实录国书等文献还要给皇帝本人汇报,对于读书人来说,这是个最见水平的岗位。

当然了,最见水平,也提拔的最快,毕竟能做到这个岗位的都是最顶级的知识分子。

新官上任的司马光马上给仁宗皇帝上梳一封,展现出了其优秀的职业素养。

仁宗当时后宫有一名宦官叫麦允言,庆历七年跟着文彦博去贝州平定王则叛乱有功,仁宗很高兴,朝廷也给了封赏。后来麦允言病逝,按照宋朝制度,凡是上了一定品级的官员病逝后都会追赠,麦允言也不例外,但是仁宗授意礼部追赠麦允言司徒,以一品官仪仗下葬。

熟悉三国演义的同学们都知道,袁绍天天嚷嚷着自己家里是四世三公多么显赫,这其中的三公中就包含了司徒。司徒这个官职到了宋代已经成为虚职,多用于死后追赠,但毕竟级别在那儿摆着,荣誉称号也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按照麦允言生前贡献和官职,追赠司徒以一品官仪仗下葬,明显超标。

在宋代,礼部负责具体礼仪事务实施,礼院负责礼仪规则制度研究,对于超标下葬的麦允言,负责礼院的司马光上梳反对,措辞非常巧妙。

司马光给仁宗讲了个故事,说是在春秋时候,齐国和鲁国打仗卫国派军参战攻打齐国,鲁国和卫国都是小国齐国是大国,卫军被齐军击败,卫国大夫仲叔于奚在败军中拼死营救回主帅立了功。回国后卫侯要给仲叔于奚几座城作为封赏,仲叔于奚不要城,而是只要两样东西:曲悬、繁缨。

按照周礼记载,乐器属于重要的礼仪用品,其中家中悬挂的编钟更是地位的象征,天子四面墙挂编钟,叫做“宫悬”;诸侯三面墙挂编钟,叫做“曲悬”;大夫两面墙挂编钟,叫做“判悬”。

马饰同样是重要的礼仪用品,其中繁是马肚子上的装饰带,缨是马脖子上的装饰带,繁缨是诸侯的马饰。

说简单点,仲叔于奚向卫侯要两样只有诸侯才能用的仪仗,而卫侯就真的给了。

这件事被后世一次又一次的当作反面典型,因为僭越,仲叔于奚也被后世无数次揪出来批评,说他坏了规矩,甚至卫国最后王国都是仲叔于奚导致的。本来仲叔于奚只是想过一把诸侯的瘾,结果没想到遗臭万年。

接着司马光劝仁宗,陛下赐给麦允言超标的仪仗实际上是害了他,如果真心为麦允言好,为他做长远考虑,不想他受到后世无休止的批评,就不要给予他超标的仪仗。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中学全文背诵的课文《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睿智的司马光非常巧妙的转换了劝谏视角,其他人都是从朝臣的角度来劝谏,这么做不合规矩。司马光把视角放到了被劝谏的当事人身上,换位思考,在奏疏的最后劝谏仁宗为了不让当事人遗臭万年,做长远考虑,按礼法制度使用仪仗。

仁宗欣然同意,授意礼部重新制定麦允言的后事,一切按制度办理。

同样的谈判目的,强硬的要求对方答应是一种方式,换位思考摆事实讲道理又是一种方式,进入中央任职没多久的司马光展现出了他极高的情商。

京官没做多久朝中突发变故,皇佑五年,兖州读书人皇甫渊参与捉拿当地盗贼有功,按照制度应当给予赏钱。但皇甫渊家里比较有钱,不想要赏钱,自己一直参加科举考试不中,又想做官,就咨询官府能不能凭借功劳出任官职。

皇甫渊一心求官,当地一个道士赵清贶就瞄上了他,经过赵清贶一顿忽悠,皇甫渊相信了赵清贶能帮自己运作担任官职,付给了赵清贶一大笔钱。


页面连接:http://www.guoruanxinke.com/view_0_egmmd/mmbregdw.html

书本网 第九中文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爬书网闪爵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