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朱熹跟韩侂胄不对付大家都知道,但皇帝向着韩侂胄,朱熹斗不过。朱熹罢官之后,另一名帝师彭龟年继续上疏弹劾韩侂胄,这次倒是把韩侂胄吓得不轻,彭龟年在宁宗做嘉王时就是宁宗老师,光宗朝时候又有死谏的壮举,在朝中威望非常高。面对自己敬重的老师,宁宗急忙解释,所有内降都是自己亲自拟定,不存在韩侂胄代行御笔专权之事。

借着内降打击异己,韩侂胄没有代行御笔才怪,彭龟年根本不相信宁宗的解释,直接请辞,让皇帝自己决定吧,看是留自己还是留韩侂胄。

老师不肯让步,韩侂胄又是自己亲信,宁宗无奈之下只得采取皇帝的惯用招数-俩人都贬出朝廷。可宁宗实在是太没规矩了,到了这个时候依然不按诏书程序下达,贬谪两人的命令还是用内降。

内降是谁在拟?韩侂胄。

拟定内降的人会自己坑自己吗?不会。

于是最终的贬谪命令就成了:彭龟年外放任湖北安抚使,韩侂胄罢免知阁门事职务,改任提举京宫观。

顺便提一句,这个京宫观就在临安城中。

这算什么贬谪,以宁宗对韩侂胄的宠信程度,只要人还在临安,分分钟就回到宫中继续该干啥干啥,事实也是如此,彭龟年离开了之后,韩侂胄很快又回到宫中,继续把持御笔。

随着宰相赵汝愚的盟友朱熹、彭龟年等人的离开,朝中大量亲信被安插进来,韩侂胄觉得是时候发起对赵汝愚的进攻了。

攻击赵汝愚并不容易,赵汝愚任相多年,久经宦海为人低调谨慎,几乎没什么把柄可抓的,就在韩侂胄苦于鸡蛋里挑不出骨头的时候,副宰相京镗给韩侂胄出了个招儿:就攻击赵汝愚的宗室身份。

京镗是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历任多地知州,后回朝述职获得提拔,先后担任谏官、四川安抚使。光宗即位后担任刑部尚书,绍熙五年升任参知政事。

都做到副宰相了,那如果能找到政治盟友更进一步岂不是就能升任次相甚至首相?抱着追求进步的希望,京镗投靠了韩侂胄,在他的建议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二月,右正言李沐上疏弹劾赵汝愚,说赵汝愚以宗室身份担任首相不符合朝廷规矩,而且在太上皇身体不适之时曾经欲行周公之事,应当严加惩处。

在宋代以前历朝历代名相中,周公是最特殊的一个,作为武王姬发亲弟弟,周公属于非常近支宗室了。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其年幼周公代为辅政,随着成王逐渐长大,朝野间不时有周公要篡位的流言,周公只好辞去相位,避居丰地。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你品,你细品。

周公的一生就是走在辅政与篡权之间的钢丝绳上,但凡内心有一丝非分之想,取代成为自立为王轻而易举,尽管周公一生忠贞,谁又能保证下一个周公也能一生忠贞呢?

那王莽篡位之前不也是一副圣贤形象吗?后来呢?

李沐的上疏引起了宁宗的警觉,赵汝愚立即上表辞官待罪,实际上宁宗警觉不警觉咱也不知道,因为后来的处理意见全部都是内降下达的,以观文殿大学士身份出知福州。就这样,赵汝愚因为其身份问题最终罢相,离开了朝廷。

宁宗对于赵汝愚的处理引起了朝中众多理学派官员的反对,赵汝愚对朝廷有定策之功,从某种意义上讲宁宗的皇位都是赵汝愚争来的,如今仅仅因为其宗室身份就罢相实在无法令人信服,人家赵汝愚要真有异志还需要等到今天?

但很可惜反对无效,韩侂胄把持朝政谁敢反对就收拾谁,在他的铁腕手段下,反对罢免赵汝愚的兵部侍郎章颖、国子祭酒李祥、临安府知府徐宜等十多位高级官员统统被免职,看你们谁还敢再公然反对。

韩侂胄的高压管控在朝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时间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可朝中没人反对不代表其他地方没人反对,宋朝历来热血青年聚集地太学在得知赵汝愚被罢相之后群情激奋,在太学生杨宏中等六人带领下伏阙上书,要求把赵汝愚召回来。

庆元元年不是靖康元年,朝廷高层哪怕打破头,民间还是和平稳定,太学生们根本形不成舆论攻势,也撼动不了朝廷。很快,在韩侂胄的授意下,六名上书的太学生被流放五百里外编管。

区区太学生对韩侂胄根本造不成威胁,但前首相赵汝愚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为了彻底斗倒赵汝愚,韩侂胄玩儿起了北宋时候贬官的老把戏-一贬再贬。先把赵汝愚从福州又贬到永州、接着又贬到惠州,又给赵汝愚继续罗织罪名,说赵汝愚跟唐朝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一样,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眼看着赵汝愚就要枉死,宁宗终于说话了,叫停了赐死赵汝愚的提议,只准贬官,不准害其性命。

你说宁宗是昏君吧,也不能完全算昏君,我相信宁宗是真的智商不过线,只能分清楚最基本的好坏对错,稍微复杂一点儿的他处理不了。就像对待赵汝愚一样,他知道赵汝愚可能有些地方不合制度,罢相贬谪都按韩侂胄的意见来办,可真要杀赵汝愚不行,这人对自己有恩,杀不得。

毕竟就连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都知道要保护忠臣嵇绍,宁宗再蠢也不可能连晋惠帝都不如吧。

只可惜宁宗虽然不准赐死赵汝愚,赵汝愚却没能坚持走完贬谪的路,庆元二年正月,赵汝愚途经衡州,时任衡州知州的钱鍪对其百般嘲讽羞辱,年迈的赵汝愚忧愤成疾,暴病而亡,时年五十七岁。

赵汝愚的威胁消失了,还有个朱熹依然活跃。当时朝中官员大多崇尚道学,对朱熹推崇备至,为了对反对派除恶务尽,韩侂胄决定以朱熹为中心,彻底打掉这伙道学分子。

韩侂胄要打击道学,可道学的理论宗旨一向是修身治国平天下,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找不到什么黑点。当时在赵汝愚刚被贬离朝之后,京镗就升任了枢相,韩侂胄的党羽谢深甫也升任副枢相,当年依附留正弹劾周必大的谏官何澹此时也因为投靠了韩侂胄升任御史中丞。为了给道学官员罗织罪名,新任御史中丞何澹给韩侂胄出了个主意:这帮书呆子天天写文章高深晦涩,无非就是沽名钓誉罢了,名为道学实为伪学,就把他们统统定为伪学,严加罢黜。

还是读书人最懂读书人,在韩侂胄的授意和何澹的安排下,谏官们开始弹劾道学官员蛊惑天下、窃取权柄、图谋不轨、动摇上皇等等一连串罪名。反正朝政都被韩侂胄把持,自然是想怎么泼脏水就怎么泼脏水。为了进一步打击道学,庆元二年的科举考试中,礼部将《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列为禁书,但凡认同理学思想的全部列为伪学党人,科举考试只要出现理学学术观点的一律直接落榜。

在经过接近一年的外围造势和舆论引导之后,庆元二年十二月,监察御史沈继祖上疏弹劾朱熹不忠不孝不敬皇帝等六大罪名,发起了对道学派的最后一战。


页面连接:http://www.guoruanxinke.com/view_0_egmmd/mc55c5re.html

书本网 第九中文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同人小说网爱书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