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赵构的死让孝宗异常伤心。

赵构自己是个不孝子,所以对下一代的挑选与培养特别重视孝道。年少入宫的孝宗在诸位大儒的悉心教导下,终于成长成一位孝子皇帝,对赵构非常孝顺。

我这里说孝子皇帝没有嘲讽的意思,而是孝宗的种种孝顺行为确实实至名归,堪称楷模。赵构退位后,孝宗身为皇帝在处理重要国家大事时总会向赵构汇报,除了逢年过节必须的探视,平时也经常到德寿宫走动探访赵构,孝宗以身作则在朝中提倡节俭,却给德寿宫拨巨款来满足赵构的奢侈享受,几十年如一日。

一个人孝顺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有可能是装的,孝顺几十年,那人家是真的孝顺。

淳熙十四年十月赵构驾崩之后,孝宗罢朝服丧连着两天滴水不进,丧事过后正常情况下皇帝要出来正常上朝主持大局了,但孝宗却依然继续服丧,群臣上表求了五次,实在无法在推却了才结束服丧回朝。

丧事虽然结束了,但不代表亲情就结束了,孝宗回朝之后,每天处理完朝政总会到德寿宫停留一段时间,但德寿宫离皇宫毕竟有一段距离,政务繁忙的状态下天天到德寿宫去怀念又实在太累,到了十一月,孝宗想了个办法,既不耽误自己到德寿宫怀念赵构又不耽误处理国家大事-诏太子赵惇参与朝政决策。

皇帝还活着,太子就提前参与朝政决策,一般就意味着太子可能要提前接班了。

太子赵惇之所以能够成为太子,来自于孝宗的一桩违规操作。

孝宗与原配郭皇后有三个儿子,老大邓王赵愭、老二庆王赵恺、老三恭王赵惇。三人都是嫡子,但邓王赵愭最为年长,是名正言顺储君人选。

孝宗在位期间,国家政局稳定国际形势总体和平,没有太把立太子当回事儿,但随着几个儿子逐渐长大,相互之间却展开了储君之争。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六月,宗正府上报了一起“嫡孙案”,说是邓王赵愭和恭王赵惇两人各自为自己儿子在争夺“皇嫡孙”的名分。按照制度但凡皇帝嫡子只要能生出儿子的,第一个生出来的可以封为“皇嫡孙”。

不要小看儿子的作用,皇帝虽然后宫佳丽三千,但生儿子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完成的任务,能生儿子、多生儿子的皇帝才能确保国家今后的朝政顺利平稳交接。因此,在皇子争嗣的时候,相同条件下谁更能生往往可以对最终皇位归属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嘉靖皇帝对皇孙万历的宠爱、康熙皇帝对皇孙乾隆的器重这些都是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如果儿子能受封成为皇嫡孙,成长过程中再受到父皇的宠爱,自己的皇位就大有希望了。

乾道元年恭王儿子首先出生,虽然他只是皇三子却首先生出儿子,想必能在储君之争中占得先机,于是恭王高高兴兴的跑到宗正府去申报登记,希望给儿子争得一个皇嫡孙之名。可到了宗正府却被告知,邓王刚刚来登记过,皇嫡孙的名号先到先得,已经被邓王抢注了。

原来就在恭王儿子出生两个月后,邓王儿子也出生了,根据宋代制度,皇孙以先申报者为准,不管你什么时候生的,向宗正府申报登记后才算你生了。而邓王儿子一出生第一时间就去宗正府申报,恭王来给儿子申报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月,此时邓王早已申报完毕,皇嫡孙已经花落邓王家了。

搞出这种乌龙在两宋还属头一回,宋朝皇帝子嗣一向不旺,一般情况下很少出现皇帝好几个嫡子,而且嫡子们还扎堆儿生出皇孙的情况,

一个先出生,一个先申报,邓王恭王二人互不相让,都主张把自己的孩子登记成皇嫡孙。不仅二王互不相让,二王背后的政治势力也开始暗流涌动,恭王的老师谏官王淮到处制造舆论,说恭王孩子先出生,应当从实际出发受封为皇嫡孙。而邓王的岳父、时任参知政事的钱端礼则弹劾王淮散布歪理邪说,不配做皇子讲官。

二王斗的越来越激烈,宗正府也没遇到过这么特殊的情况,也不敢擅自做主,于是汇报给了孝宗,孝宗心里也发虚于是汇报给了赵构,关键时刻太上皇果然老江湖,坚持国赖长君的原则,支持皇长子邓王儿子做皇嫡孙。

表面上是支持了谁先申报就封谁为皇嫡孙,其实就是支持皇长子,皇位传承必须要有个延续性,皇长子好好的,把皇三子的儿子封为皇长孙,这让皇长子以后怎么办?

经过这么一出风波,孝宗意识到必须要立太子了,三个儿子都是嫡子,为了皇嫡孙都已经争成这样了,再不立太子,三个儿子恐怕要为了太子之位打起来。

乾道元年八月,孝宗正式下诏,邓王赵愭受封为皇太子。

皇太子确立了,按说朝政应该趋于稳定了,没想到赵愭福薄,当上太子后没过多久,乾道三年七月就病逝了。

太子病逝后,孝宗没有马上另立太子,于是储君之争又在皇次子庆王赵恺和恭王之间展开。

于情庆王和恭王都是孝宗亲生嫡子,于理庆王年长,故正常情况下,太子之位最终应该归属于庆王。但就是对于庆王和恭王两个孩子,孝宗仍有所偏袒,格外喜欢恭王。

十指连心,可十根手指伸出来也有长有短,庆王一向内向沉默,孝宗总觉得孩子有些软绵绵,不像自己年轻时候雄姿英发,欲与金贼试比高的那份豪情壮志。反观恭王,英气十足与当年的自己颇有几分相似,看起来更适合继承大统。

究其深层次原因,这么多年来孝宗一直没有放弃北伐恢复中原的梦想,随着自己年事已高,如果自己真的完不成,也要选一个有朝气的、有希望北伐的继承人。

孝宗想立恭王为太子,却又担心因为废长立幼遭遇阻力,于是便将立太子一事长期搁置。

太子不定,就算两位皇子不争,背后的政治势力也会斗翻天。为了朝廷的稳定,乾道六年八月,时任首相虞允文上疏请求尽快立太子、定大计。

越过庆王立恭王势必会引起朝臣反对,但孝宗还是决定立恭王为太子,之所以不担心朝臣反对,是因为首相兼独相的虞允文同意。

庆王毕竟不是长子,在与恭王两人同为嫡子的情况下,优势并不明显,加上虞允文的支持,乾道七年二月,孝宗终于下诏册封恭王赵惇为皇太子。

赵惇当上太子之后,曾一度表现出明君的样子,南宋效法北宋储君尹京,赵惇在做临安府尹期间勤政爱民,明察秋毫,把临安城管理的井井有条,孝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觉得自己后继有人了。

因此,在赵构死后,悲伤过度的孝宗才会生出让太子参政的主意,也许是执政多年已然厌倦,也许是年老体衰自感无力恢复中原,在为赵构办理完虞祭、制定完赵构宗庙礼乐、汇编完赵构全部御笔之后,淳熙十六年二月孝宗下诏退位,把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惇,自己继续为赵构守孝。

诏书一下,举朝哗然,许多朝臣上疏反对:太上皇刚刚驾崩,国家需要孝宗主持大局,此时就匆匆禅位给太子实在不妥。

有意思的是,除了希望孝宗主持大局外,还有一部分大臣的上疏中额外提到了一个不应禅位的原因:太子妃李氏不足以母天下。


页面连接:http://www.guoruanxinke.com/view_0_egmmd/mc55c5rd.html

书本网 第九中文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末页

爱书网烟雨红尘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