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淳熙三年三月,光宗病愈后开始上朝,大臣们见光宗终于从后宫里出来了都很高兴,一方面皇帝出来亲自主持朝政,另一方面也可以恢复定期到重华宫探望了。

可没想到病愈后的光宗依然不去重华宫探望,从淳熙三年三月开始一直到当年十一月七个月之间,一次都没去过。

皇帝公然悖逆孝道,这让满朝文武价值观出现严重错乱,要知道宋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士大夫都是读书人辛辛苦苦科举考试考上来的,读书人从小读的是什么?是孟母三迁,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孝顺父母的基因已经刻进了读书人的骨子里,现在突然自己的皇帝竟然带着头不孝顺父母,这像话吗?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不孝顺父母的皇帝根本不配做皇帝。

光宗的行为严重挑战了群臣的底线,绍熙三年十一月,趁着朝廷统一的朝拜太上皇活动,礼部尚书赵汝愚与兵部尚书罗点、中书舍人黄裳等人单独上疏给光宗希望能带大家一起到重华宫朝拜。此次上疏毫无悬念的被光宗拒绝,遭到拒绝后众人没有放弃,赵汝愚一人进宫面圣,见到光宗之后,经过其一番苦口婆心的开导,光宗居然开窍了,同意前往重华宫探望孝宗。

满朝文武谁都劝不动,赵汝愚却能劝得动,高,实在是高。

开了窍的光宗不仅自己去了重华宫,还带上了皇后李凤娘一起去探望了孝宗谢太后。当日光宗两口子也没有再因为任何以往种种与孝宗闹不愉快,父子俩聊天叙旧,宛若一对寻常百姓家父子。

由于礼部尚书赵汝愚在此次劝导光宗的工作中表现突出,第二年的绍熙四年三月便晋升为副枢相,进入宰执班子。六部尚书本来就是朝廷高级官员,晋升时更进一步进入宰执都是常规操作,赵汝愚立了大功晋升宰执原本也无可厚非。可就在他升任副枢相后不久,谏官们弹劾的奏疏就不断的报了上来,指责赵汝愚以宗室身份担任宰执不合规矩。

副枢相赵汝愚是个非常特殊的宰执,两宋三百多年仅此一例,宗室身份成为宰执。

赵汝愚是太宗系宗室,楚王赵元佐的七世孙。虽然是宗室成员,但赵汝愚因为辛勤血亲太远没捞着恩荫,只得自己发奋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乾道二年科考高中状元,受到孝宗格外关照,加上赵汝愚自己也机灵,步步升迁官做得越来越高。

当年赵光义翦除宗室,元佐忧郁成疾被废为庶人,将皇位拱手让出.如今他的七世孙出人头地位极人臣,马上还要进入宰执参与朝政决策,确实会让人不禁回忆起当年元佐的故事。

赵光义当年做的那些阴谋不敢细想,细想起来太宗系的皇位全都该还出去。

封建社会宗室继承讲究推恩,父亲是亲王儿子只能是郡王,孙子就成了公爵,这样一代一代推下去不少旁支三四代之后就成了平民百姓了。为了避免与民争利,宋朝开国时曾规定宗室不得参与科举考试,可到了三四代之后不少宗室已经成了普通百姓,也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结果被这样一条制度束缚不能考取功名,很是不满。

原本姓赵的是特权阶级,没想到特权反而约束了赵家人参与科举,为了改变这一不合理现象,熙宁年间朝廷下令,凡没有官职的宗室成员皆准予参与科举考试。

只要你读书读得好,不怕做不了官。但为了防止宗室管做得太大危害皇权,朝廷还做了个保险措施:宗室做官不能位列宰执。

毕竟你不能指望随随便便一个宗室都能有周公那种觉悟,放着眼前的王位无动于衷,一心惦记着还政给成王,那是圣人,一般人做不到。

尽管宋朝有规矩宗室不得进入宰执,尽管谏官接二连三的上疏反对,但在赵汝愚进入宰执的这件事儿上孝宗光宗父子态度出奇的一致-支持赵汝愚担任副枢相,于是新旧两位力排众议,赵汝愚顺利就职。

人家赵家父子的江山,人家想用谁就用谁,几个小小的谏官再怎么蹦跶也没用。

光宗父子的感情联络官赵汝愚进入宰执,按说应该有助于光宗消除对孝宗的隔阂,父子间感情得以恢复。可光宗却似乎得了健忘症,忘记了刚刚才过去的与父亲的亲密相处,绍熙四年以来,又开始了长期的“车驾久不过重华宫”。

光宗不孝顺,最伤心的莫过于父亲孝宗。史书记载,孝宗为了怕史书里留下儿子不孝的恶名,隔三差五的给皇宫传令,“免到宫”。

儿子纵有千般不好那也是自己的心头肉,当爹的受点儿冷落没关系,不能让儿子遭后世唾骂。

然而父亲的容忍却换来了儿子更恶劣的忤逆,绍熙四年九月初九,按照朝廷制度皇帝要率百官朝拜太上皇共度重阳节,可光宗再一次拒绝了。

事实证明,上一次赵汝愚能把光宗劝去探望孝宗纯属运气。这一次于情于理于法的探视被光宗拒绝,赵汝愚再怎么劝也没用了,赵汝愚劝了没用,满朝文武劝也没用,谏官们的上疏就没停过,每天百官上朝几乎就没有别的什么国家大事可讨论的,只问一件事儿:陛下打算什么时候去探望太上皇?

当不孝子的压力是很大的,光宗终于顶不住压力了,决定去一趟重华宫,可一切准备就绪都要出发了,李凤娘出现了,拦住光宗不准去。

光宗一个人抗不过孝道的压力,现在媳妇来了,夫妻齐心其利断金,群臣说什么也不管用了,皇帝皇后这次要把对抗进行到底。

九月份整整一个月,南宋朝廷基本上啥事儿没干,一开始是百官对光宗,到后来是百官对光宗两口子,双方就去与不去重华宫朝拜一事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

进入十月份,临安城连发两场地震,百官苦劝光宗无果,转而改向孝宗上疏,请求太上皇不要再给皇宫下诏免朝拜了,他是皇帝,是万民表率,怎么能如此不孝?

儿子再这样纵容下去终将酿成大祸,但孝宗却还是不忍责备,向百官解释,已经督促皇宫奏明皇帝,近期就会来重华宫相见。

神宗皇帝天变不足畏,可连日干旱依然心有畏惧,天灾也分三六九等,地震就是最严重的天灾。临安城都连着两场地震那不仅是震给光宗的,也是震给全天下人看的,这个不孝的皇帝已经引发天变,言外之意上天在警示皇帝德不配位。

皇帝德不配位,宰相们应该第一个劝谏,可这次宰相们也集体失灵了,赵汝愚劝谏失败后留正也不停地劝,结果光宗不仅不听劝,还把当初留正撵走的姜特立召了回来,气的留正“出城待罪”去了。


页面连接:http://www.guoruanxinke.com/view_0_egmmd/mc55c5rb.html

书本网 第九中文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书神小说网狒狒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