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绍兴十年,就在李清照在临安潜心于金石学研究和《金石录》的校对整理工作之时,在她的山东章丘老家不远处的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一名男婴呱呱坠地,辛弃疾出生了。

年少的辛弃疾出生时山东一带已经沦落在金国手中,父亲在辛弃疾年幼时病逝,幸好祖父辛赞原本在北宋做官,北宋灭亡后被金国留用后来官居开封府知府,庇护了辛家一家人的安全。

仕金的祖父没有忘记自己大宋子民的身份,常常教导年幼的辛弃疾牢记自己的祖国。随着辛弃疾逐渐长大,辛赞又给孙子安排了一项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极为重要的任务:前往中都参加科考。

没错,金国当时已经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进入朝廷任职,当时的金国皇帝完颜亮本人汉化程度很深,对科举尤其重视。科考中举不是一件容易事儿,辛弃疾两赴中都均无功而返,但这两次前往金国首都之行也让辛弃疾对金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金国,不过如此。

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为了南下伐宋在国内横征暴敛,全国各地纷纷爆发激烈的农民起义,辛弃疾也趁机回到山东老家揭竿而起,接着率部众投奔了山东一带最大的义军领袖耿京。

投奔耿京之后辛弃疾因为读过书被任命为掌书记,负责义军的文书编纂工作。当时在山东还有一股小义军,头目是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辛弃疾与他过去有过交情,于是就劝说义端也归附了耿京。

据史书记载,义端这个和尚喜欢瞎喷,但真正做起事来不怎么行。也许是到了耿京帐下让义端觉得受了委屈,没过多久他便跑了。本来义军成员都是普通老百姓,不想参加的话也可以离开,来去自由,可义端这个混账和尚走就走吧,还把义军的大印给偷走了。

大印是什么,那是义军发布公告讨伐金贼需要经常盖章的用具,对于义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更要命的是大印就是义端的好朋友、义军掌书记辛弃疾亲自保管。义端盗印逃跑,等于把辛弃疾给坑了,耿京得知大印被盗后大发雷霆,认为辛弃疾引狼入室,要把辛弃疾军法处置。

命悬一线的辛弃疾毫不畏惧,向耿京提出给他三天时间把义端抓回来,三天之后如果不能抓住义端,自己甘愿回营赴死。

原本要杀部下也就是一时气话,没想到辛弃疾自己又立下军令状,耿京只好让辛弃疾自行解决。辛弃疾料定义端偷了大印之后会去向金军进献,于是便单枪匹马火速前往义军大营通往金军的路上埋伏起来,果然不久之后就等到了义端路过。

二十多岁的山东大汉辛弃疾没费什么力就轻松擒住义端,怒斥其盗印行为,义端连忙求饶,说自己看人很准,你辛弃疾是青犀牛转世,一定有一番作为,这次就放过我吧。

知道辛弃疾是青犀牛转世,还敢在青犀牛头上动土,义端一番话更是气的辛弃疾火冒三丈,二话不说砍了他,提着大印和叛徒脑袋回义军大营复命。

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完颜亮在前线兵变被杀,耿京认为响应王师北伐的机会来了,特意派辛弃疾南下,希望取得与南宋朝廷的联系,帮助朝廷恢复中原。

绍兴三十二年正月,辛弃疾来到建康行在,面见了正在“御驾亲征”的赵构。不管是装的还是真心的,赵构对耿京这支山东义军非常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所属右承务郎,嘱咐辛弃疾回去向耿京复命,鼓励义军继续坚持斗争等待王师北上。

得到朝廷认可的辛弃疾很高兴,马上就动身北归,刚刚走到半路的海州突然收到噩耗:义军首领耿京遇害。

杀耿京的人叫张安国,原本也是一名义军小头目,归附耿京后因为金军围剿义军生活艰苦无法忍受,张安国趁辛弃疾等耿京心腹南下时便杀了耿京投降金军,被金国朝廷任命为济州知州。

辛弃疾跟随耿京多年情同手足,当下决定一定要捉拿张安国为耿京报仇。回到义军根据地,辛弃疾找来了义军部将王世隆,两人打听到张安国当时正在济州府衙中宴请几位金将,于是就带了五十名骑兵悄悄埋伏在两侧街道,由辛弃疾进入府衙求见。

之前在义军共事,张安国很多部下都认识辛弃疾,辛弃疾很快就进入到府衙,见到了正在与金将喝酒的张安国。

张安国不知道辛弃疾已经得知了他杀害耿京叛变之事,忙站起来要跟辛弃疾打招呼顺便把人打发走,没想到刚走到门口便被辛弃疾一把抓住,扭送到马上骑马出了府衙,临走的时候辛弃疾告诉府衙卫兵,大宋十万大军马上就要打来,要与知府大人商议抵抗之事。

因为事发太过突然,不仅卫兵们来不及反应,就连正在跟张安国一同喝酒的金将也来不及反应。等大家回过神儿来,意识到张大人这是被绑架了之后,辛弃疾早就带着张安国走远了。

就这样,辛弃疾和王世隆押着张安国一路冲破金军封锁到达建康行在,经朝廷审理,叛徒张安国被处斩。

虽然辛弃疾是个人高马大身体健壮的书生,但在金国州府衙门里生擒知府,突破金军各地驻防千里奔袭回到建康将叛徒正法,这难度恐怕不下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果不是正史记载,无论如何我也不敢相信。

谁说我们中国没有个人英雄主义?隔了近千年,这份英雄气概依然豪气冲天。

耿京的死导致山东义军瓦解,辛弃疾也失去了北归的意义。张安国被处斩之后,朝廷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因为主张北伐,一心想要朝廷收复中原,辛弃疾此后不断上疏分析宋金局势,请求朝廷出兵。宋金隆兴和议之后虞允文回到朝中担任宰相,对于辛弃疾的北伐主张很是赞赏,但介于当时已经议和师出无名,便派辛弃疾前往滁州任知州。

滁州位于淮西,是宋金江淮战场上一座重要城市。多年的战乱使得滁州生灵涂炭,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辛弃疾来到滁州,面对满目疮痍的滁州城,他采取了一个大胆的政策:减税。

减税可不是说句话就能减税那么简单,历朝历代税率制定和税赋征收都是国家根基,针对某一地区是否减税的决策权都在朝廷,不是任何地方官可以决定的。当时辛弃疾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州,头上还有淮西转运使,他凭什么就敢减税?

也不凭什么,就凭滁州是前线城市,多年来屡遭战火,说实话这种城市收不收的上税都是问题,账目更是一塌糊涂,根本没得查,可以说知州说什么就是什么,赋税收的少只要知州一句-话钱粮毁于战火,就可以糊弄过去。

敢不敢做就看知州的魄力,想不想做就看知州的良心,而辛弃疾既有魄力又有良心,在他的力主下,滁州采取了轻徭薄税来招募流民恢复生产,不到一年时间便将滁州城恢复到了一片繁荣景象。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辛弃疾转任江西提点刑狱。当时南宋爆发了严重的“茶寇”,主要原因是为了与金国作战,南宋朝廷在民间强加赋税,古代能加税的无非那几样:盐铁茶,有一名叫做赖文政的茶商不堪重负揭竿起义,辗转多地进入江西。

南宋腹地原本没什么大将驻守,赖文政才得以到处肆虐,但江西不一样,辛弃疾约等于名将,于是在辛弃疾调兵遣将围追堵截之下,赖文政很快便招架不住,向官兵投降。

自古以来谋反都是重罪,但赖文政这伙茶寇却并非一般意义上谋反的叛军,而是类似于落草为寇的盗贼,其实当时在南宋境内类似的盗贼很多,有不少主动投降的都被朝廷宽大处理,但这一次赖文政投降之后辛弃疾没有将其交给朝廷,而是直接处斩。

茶寇虽然平定,但对于赖文政的处理也暴露了辛弃疾的性格:武断、好杀。


页面连接:http://www.guoruanxinke.com/view_0_egmmd/mc55c5ge.html

书本网 第九中文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牛文小说网爱书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