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如何成为明君?

孝宗皇帝即位前就在探索明君之道,其实有宋一代明君是有模板的,无非保持私德、轻徭薄税、广开言路等等,北宋仁宗皇帝就曾做出过优秀的表率。

孝宗是这样探索,也是这样做的,不爱女色,崇尚节俭,堂堂一国之君不兴修宫殿,不添置衣物,国库里一贯一贯的钱太久用不到,以致于钱眼里穿的线都放烂了。

可饶是这样,依然难以达到孝宗心里真正的明君境界,因为在南宋的普世价值里,有着比北宋收回幽云十六州更为殷切的渴望-北伐收复中原。

在三国演义里,吴蜀两家联合便足以抵抗曹魏,孝宗朝的南宋实际上已经牢牢控制着当年吴蜀两国的疆域,宋金对峙并不落下风,真正需要孝宗决策的只剩下了如何收复中原,以及走哪条路收复中原。

早在赵构时期,吴家兄弟和岳飞已经打出过成熟的北伐路线:要么从蜀中北伐进入关中攻占长安,要么走荆湖北上直取河南。完颜亮遇刺金军北撤后,宋金江淮战场和荆湖战场暂无战事,只有陕西打得火热。首相陈康伯、再次回朝的前首相张浚和刚被派去四川总领川陕所有军政事务的虞允文都支持在陕西战场更进一步,以图收复中原。

但时任翰林学士的史浩不同意,认为目前宋军实力仍远逊于金军,在陕西待着不安全,坚决主张陕西宋军全线退回四川,北伐要从长计议。

听起来非常刺耳,但孝宗还是听从了史浩的建议,下诏吴璘所部宋军全线撤回。诏书送到前线,宋军全军将士义愤填膺,明明掌握战场主动却要退兵谁会心甘情愿?都很抗拒,有人建议吴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如先守住大散关外州县,大不了不再进攻金军便是了。

虽然防区不同,但吴家兄弟与岳飞其实关系不错,吴阶还曾送给过岳飞美女,不过被岳飞以忙于军务退了回去。英雄惜英雄,吴家兄弟并未因美女诱惑失败而与岳飞结怨,反而是更敬重岳飞为人。

岳飞后来怎么遇害的?北伐眼看着要成了被朝廷叫回去害死,现在吴璘这北伐只是有了个初步成果,敢抗命?信不信比岳飞死的害惨?

不管台上坐的是谁,只要残害忠良发生过一次,就会留下永远的伤痛记忆。

吴璘不愿冒抗命的险,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正月月下令全军撤回四川,徒单合喜得知后率军追击,宋军损失惨重,十一座州县再次落入敌手,大散关以北国土再次丢失。

听起来叫人血压升高,但提议撤兵的史浩却并非一个奸臣。

史浩是绍兴十四年进士,之后到余姚做了几年县尉。南宋赵构在位期间国家制度混乱不堪,制科考试已不复存在,读书人中了进士之后如果想更进一步只有一个办法:巴结逢迎。

虽说进士都是人中龙凤,但每次开科取士对于国家来说还是能选出上百名人才,不可能每人都被重用,进士们为了有更好的政治前途只能去巴结朝中大员,而当时把持朝政的正是秦桧。史浩对秦桧非常不感冒,不巴结不靠近,于是余姚县尉任期结束后继续在外做官。

人生随时都可能时来运转,绍兴二十五年秦桧病死,之前反对秦桧的朝臣纷纷起复,史浩因其拒绝依附秦桧受到同僚推荐,回到朝中到太学任职。

太学工作几年后,朝廷给当时尚且年幼的两位皇嗣赵伯琮和赵伯玖配老师,史浩光荣赴任。除了日常读书学习,史浩还教两位皇子做人的道理,赵构当时为了试探两人是否好色各送了十名美女给两人,史浩反复告诫不要碰这十名美女,但赵伯玖还是没能把持住,把美女们都霍霍了,而赵伯琮听了老师的劝告十名美女完璧归赵,最终赢得了赵构的赞赏。

听话的赵伯琮一直对老师言听计从,而史浩也从未辜负过自己的学生。完颜亮南侵时已经受封为建王的赵伯琮曾向赵构上疏一封,请求到前线带兵作战。

史浩听说赵伯琮的上疏后急忙找到他劝谏,说历朝历代皇子外出带兵都是大忌,当年安史之乱唐玄宗封儿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他带兵平叛,转眼李亨就跑到灵武称帝当了皇帝,把唐玄宗架空成了太上皇。更不要提你父皇自己就是皇子带兵最后当的皇帝,你这么一请求不仅不会同意你带兵出战,反而还会怀疑你要谋反。

赵伯琮听了史浩的分析,吓的心惊肉跳,于是赶紧在史浩的建议下又拟了一封奏疏,说自己之前带兵出战的提议不成熟,希望父皇同意将来御驾亲征时让自己随驾侍奉。

从抢班夺权到身边侍奉,皇储的态度转变让赵构很满意,接着就真的带着赵伯琮到建康巡视三军去了。

从小到大的谆谆教导,加上多次的指点迷津点醒梦中人让赵伯琮对老师史浩产生了深刻的信任,即位成为孝宗后立即把史浩提拔为翰林学士,参与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分析决策之中。

就这样一个一直对自己绝对忠心不二的老师,一个自己刚即位便给自己出主意为岳飞平反、让自己赢得天下人称赞的老师,现在反对首相陈康伯、江淮宣抚使张浚和川陕宣谕使虞允文的意见,认为国力尚不足以与金作战,要在川陕采取守势,换成任何一个人,会怎么选?

多年的师生情谊让孝宗选择相信老师史浩,下诏吴璘撤军。但两军对垒单方面撤军谈何容易,即便是当年岳飞已经打得金兀术准备收拾行李回东北老家了,撤军时也被金军从后面追击遭受了一定损失,吴璘此次撤军同样如此,在金军追击下宋军损失惨重,伤亡三万多宋军士兵,吴璘手下数十位得力部将战死。自此,四川宋军长期无力北伐,南宋北伐的双臂已自断一臂。

吴璘伤亡惨重丧失失地的消息传来,孝宗非常痛惜,然而当初力排众议放弃陕西战场的是自己,如今再怎么后悔都晚了,为了弥补陕西的损失,也为了完成自己和千千万大宋子民的梦想,必须在靠近江南的江淮战场上发起北伐。

江淮战场的北伐与否再次引发了激烈的议论,隆兴元年正月吴璘在陕西撤军后,已经升任枢相的张浚提议北伐从江淮出发先打淮北再入山东,最后从山东进攻河南收复开封。

作战计划听上去可行性比较强,当时金军多屯驻在淮西,淮东淮北驻军并不多。但这么一个看上去可行的计划再次遭到反对,当时已经升任次相的史浩坚决反对张浚的北伐计划,原因还是与之前一样:孝宗即位之初国家实力不足,应当先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朝廷最高决策圈子里,次相与枢相地位相近,此时能够决定最终是否北伐就看首相陈康伯的意见了,然而一向对金主战派的陈康伯却罕见的沉默了,既不支持北伐,又不反对北伐。

当时在南宋政坛上主要有三种声音,一种是以张浚为首的主战派,北伐收复中原;另一种是以史浩为首的主守派,不主动出击金国但做好备战,金军如果再次南下我们坚决抵抗;还有一种是主和派,主张把完颜亮南侵后宋军收复的一部分失地退回去,补足岁币,以求和平。

完颜亮死后金军北归江淮战场上没能乘胜追击,陕西战场占据主动白白放弃自毁战果,实际上在隆兴元年之初,南宋已经没有对金作战的优势了,在这种情况下主守并非什么坏事。但毕竟新君登基,国家风气为之一振,回想绍兴年间赵构卑躬屈膝向金国称臣纳贡,大宋臣民太渴望对金国一雪前耻了。

首相陈康伯就处于这样一种左右为难的状态中,贸然北伐胜算不大,但如果不趁着孝宗锐意进取推动北伐,越往后拖北伐越没希望。

不表态的首相给了孝宗一种默认的鼓励,你已经不是储君、不是建王,而是大宋的皇帝、万民的天子,决策权就在你手中,不管是宰相还是老师,谁也不应该也不能影响你,在帝国博弈的顶级赌场里,能与对面金世宗对决的只能是你宋孝宗。

一直以来小心谨慎的孝宗决定拿出皇帝的魄力,不再听取任何反对意见,隆兴元年四月,孝宗在不通知三省的情况下,直接下诏给前线的江淮都督府,正式开始北伐。


页面连接:http://www.guoruanxinke.com/view_0_egmmd/mc55c5g5.html

书本网 第九中文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末页

同人小说网万书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