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169章促进的纺织业

人们常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可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候,英国并不知道工业革命。

也完全没有意识到,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一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他们的眼前展开。

而这场工业革命,恰好是由英国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叶的农村工业化运动所引爆。

直到后来,这场由农村原始工业化引爆的英国工业革命,才被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少数具有洞察力的政治经济学家所察觉和意识到。

同样。

在八十年代中国依然贫穷,落后,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农村的环境下。

还无人能够敏锐抓住,或意识到这场农村工业化浪潮的深远历史意义,和经济学意义。

八八年前后的中国,已经处在引爆工业革命的门口,却丝毫没有引起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媒体的重视。

而中国最伟大的总设计师,准确的看清了现象。

朱高炽也发现了朱棣的不快,同样也知道,他的不快来自于何处,所以认真解释道。

“中华重工的诞生,满打满算不到两年,虽然发展的很快,可仍然不具备兼顾所有人的能力。”

“目前中华重工的目标,仍然以军户为主,工匠为辅,那么对于民间,就需要这些作坊的存在。”

“吸收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促进生产力,为工业化道路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

朱棣不满的说道:“岂不是不公平?”

朱棣谈公平,朱高炽没有觉得荒谬。

如果觉得荒诞,是因为对士农工商的误解。

士农工商。

出自于,“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

管仲认为,四民分业有四个好处:一是“相语以事,相示以巧”,同一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易于交流经验,提高技艺;

二是“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价”,对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很大作用;

三是营造专业氛围,使民众安于本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从而造成职业的不稳定性;

四是无形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使子弟从小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专业技能。

无论后世部分人,如何根据字面来解读成等级,也无论唐宋明如何脱变,至少管仲的原意,并不是分贵贱。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中把国民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哲学家,第二等是战士,第三等是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

到了明朝时,士的地位的确是最高的,毕竟人家是官老爷。

所以明末的西方传教士,把大明称为理想国。

但这是因为社会的地位导致的差别,而不是人为的划分,就跟富人有小三的现象,总不能因此解读成社会支持小三。

朱棣认为作为统治者,对百姓要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而对老大的做法产生不满。

“大明农户太多了。”朱高炽轻声说道。

大明的城市人口,最巅峰的时期,也不足百分之十。

英国靠着一个半世纪乡村经济的繁荣,支撑起了工业革命诞生的市场。

那么如何用一代人走完工业革命,首先一个半世纪乡村经济的发展,就是绕不过的问题。

英国自下而上,自然发展出来的果实,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自上而下,需要高超的手腕,一般人玩不转。

既要发展工业,又要刺激农村富余劳动力,两者离不开。

后世七八到八八年十年间,中国的乡镇企业从一百五十万个变为一千八百九十万个,为工业化提供了核动力。

中华重工解决军户问题,而作坊解决民户问题。

重工业和轻工业的两条道路。

中华重工创造消费,刺激消费,带动民间经济,民间经济发展吸收农村人口。

等于中华重工又变成作坊经济的孵化器,为作坊经济提供本金,而靠着这些本金,作坊经济循环开动起来,越滚越大。

否则光靠中华重工的体量,未来顶多只能增加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工业人口。

最重要的是,朱高炽想要用一代人完成工业化道路,必定离不开作坊经济。

“难道就置之不理?人为划分?”朱棣理解了长子的难处,但还是觉得不是长远之道。

“当机器生产机器的时候,就可以解决了。”

“机器生产机器?”


页面连接:http://www.guoruanxinke.com/view_0_eceej/mrwcwgmm.html

书本网 第九中文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22中文网爱书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