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112章建设成果,救国债与参观团

进入十月,长泰,同安,高浦所三地的屯堡陆续建成,残酷战争之后的荒土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此同时,潮州,惠州二府也有不少地方建立起了第一批屯堡,因为战争产生的流民和从广州府迁移来的百姓得到了安置。

在卢若腾和张煌言的联手打击下,那些在明郑高层并无根基,也根本得不到最高权力支持的乡绅在一番闹腾之后,迅速落败。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到死也不明白,郑成功一开始的纵容其实只是为了引蛇出洞,然后一网打尽。

要知道,乡绅阶级之所以强大,便是因为科举考试形成的庞大关系网,他们能够通过师生,血缘,同乡,甚至是同年,从下到上完成勾结,利用御史监察制度,影响中央的地方官员任命,甚至是掌握国家的舆论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实现对普通百姓的欺压。

但在明郑,他们原本依靠的那些关系都不存在,在没有门路的情况下,塞银子也是不好使的,甚至送的越多,死的越快。

明郑只是部分吸收了当地的旧官员,郑成功暂时还不用担心全方位欺上瞒下的情况在自己治下发生,但他也必须要着手培养自己体系的官员,否则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而卢若腾和张煌言两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原本就不牢固的乡绅联盟在强有力的打击之下,迅速分化成了两派,那些想要浑水摸鱼,趁机占地的,几乎被一网打尽,而还保留着地契的,除了几个带头滋事的典型之外,基本上都得到了从轻发落,甚至是既往不咎。

郑成功不仅要实现自己占田的目的,也要强化明郑的政治信用,所以他得一边拿着刀,一边讲规矩,讲道理。单单靠武力,是解决不了所谓问题的。但若是有规矩在,又有武力支撑,那些想要继续在体系中生存下去的人,自然就知道该如何选择。

明郑并非不给他们生存的机会,只是很多利益要吐出来,而作为交换,这些拥有一定学识和能力的乡绅,在地租的收入之外,作为补偿,也将会在商业上获得机会。郑成功需要把他们打散之后,纳入体系,否则他们就可能投入满清的阵营,这是他当前必须要考虑到的政治问题。

不过,相比起长泰,同安,高浦所三城屯堡的几乎全面覆盖,潮州和惠州两府都只是以没收的清廷官员土地和战乱破坏,清廷禁海产生的荒地为主,这部分土地大概有七八千顷,分散在潮惠二府的各处。

潮惠二府的流民,广州府迁移来的百姓,以及屯堡附近,自愿,或者是被迫自愿加入屯堡的自耕农,加起来接近二十万,基本上都按照一户二十亩地,五百户为一小屯,两千户为一大屯的方式,形成了四十多个屯堡,散落到了潮惠二府的各处。

随着屯堡的落成,除了农业生产和修路,修水利,修城墙挖壕沟的徭役之外,农兵体系也正在迅速形成,无数缴获和淘汰下来的军备发到了这些壮丁的手中,他们将成为明郑在地方的威慑力量,确保之后全面铺开的土地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第一批的这些屯堡也将会被打造成为典型,发挥着示范性的作用。相比起原本的堡寨宗族,在耕牛农具等生产工具更合理分配,统一的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田租徭役负担更轻的情况下,郑成功有信心屯堡将会对底层的百姓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包括今后的商社经营,工坊招工,以及针对青壮年和十三岁以上孩童的扫盲运动,甚至就是当兵,屯堡体系里的人将会比屯堡体系之外的人更有优势。

这些新的经济活动,不仅可以使得原有的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百姓的收入增加,同时也在消解原本的宗族关系,使得地方上的这些土皇帝失去原本赖以存在的根基,直至彻底消失。

南方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地方百姓的利益,以宗族的形式抱团取暖,能有效对抗官府和土匪盗贼。但宗族的族长和长老们,掌握了宗族内部的生产资料和大多数土地,也侵害着大多数普通族人的利益,甚至和官府勾结在一起,祸害乡里。

如今,郑成功以屯堡的形式组织基层,又以农兵武装百姓,将原本族长长老们控制的生产资料变成了屯堡屯户们共同所有,由屯长和各总甲统一调配,并加以监察,那些原本被族长长老们占据的利益,一部分会变成税收,进入国库,武装军队,另一部分则会成为屯户们的口粮。

与此同时,在拥有了足够多的资源之后,屯堡体系之上,还会成立农业研究机构,不断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实验和推广新的生产工具,革新种植技术,推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更为关键,也更为长远的一步。

而在小农体系下,这样的进步是很难自发出现的,便是出现了,推广也会十分缓慢。但生产力的进步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

不过,由于潮惠二府的土地几乎都是没收而来的,原本属于地主的那份田租被以赋税减免的形式,返回到了屯户的手中,这就使得便是一户只有二十亩地,在征收税赋之后,只要是风调雨顺,收获便能满足屯户的温饱。

但屯户们若是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就必须得参加农兵训练,徭役,甚至是入伍当兵。郑成功正是打算通过这样的分配手段,将整个屯堡体系的人力物力资源充分运用起来,以实现强大军力的目的。

与此同时,潮州和漳州的各类武器工坊,由商社投资和控制,一开始主要供应军队和屯堡的纺织工坊,陶瓷工坊,卷烟工坊也迅速落成。这些工坊的管理方式都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同类工坊,并引入了简单分工和标准化的理念,以及相对应的激励机制。

明郑在基本的生产技术上确实难以迅速进步,但是基本的管理创新却是可以很快落地的,只要搭建好舞台,畅通晋升渠道,自然就会有适应这个新舞台的人才不断脱颖而出。

要知道,很多人都只是缺少一个平台历练和发展自己的才华,直接就被埋没了。而这些这个时代的人才,比起后世的人并不缺智慧和天赋,他们只要有这个机会,便能凭着自己的才干,进一步促进工坊的管理发展和技术革新。

郑成功并不需要取得多么伟大的,创造性的进步,他只需要往前再迈一步,用力再推一把,投入资源,等待时间的消化,十七世纪的许多技术和管理方法都能得到革新和发展。这些革新和发展所形成的优势,对付满清,已经足够了。

而这些属于民政的事务,自然也是明郑的总理官洪旭在主管和协调。在军政大会召开,新的任命下来之前,洪旭依旧是明郑文官体系的一把手,同时兼管着屯堡农兵等工作。

换言之,这个明郑的总理官不仅仅要负责第一批屯堡的建设,同时也要处理地方堡寨宗族,乡绅大户的税收。商业的发展,工坊的设立,他也同样会过问。周全斌,卢若腾,张煌言这些分管各事务的官员,其实都算是在他的手下。

当然,原本属于海上贸易的郑泰,依旧不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最新入局的郑鸿逵,更是另外一支新的力量,这确保了在将来明郑的体系里面,没有任何一方是可以独大的。军权掌握在郑成功自己的手里,财权和人事权则是被分割成了三份。

如今,军政大会虽然还没有召开,但郑鸿逵已经上任。郑泰在得知是四老爷接任他的位置之后,立马就变得安分守己了起来,原本安插在海贸各部门的“自己人”,很快就被他以“市舶司”人手不足为名调走了。

郑鸿逵也确实没辜负他的期望,一上台就以整顿“贪墨浪费,人浮于事”为由,先要求各部门自查了一番,然后便是要“厉行节约,裁撤冗员,精简机构”,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换掉和架空了第一批郑泰留下来的中层管理者,并以建言献策,集思广益为名,开始拉拢吸收那些要投靠的。

等这些下马威和拉拢分化结束之后,他便借着要预备组建“郑氏海贸”的由头,开始在新部门安插自己的心腹上台,并通过钱粮预算的削减,架空了一些找不出毛病精简和调整,但并不怎么听话的部门,而省下的这些钱粮,又补充到了新成立的,相同职能,但是名字不同的部门之中......


页面连接:http://www.guoruanxinke.com/view_0_djbdj5/mc5gwmmm.html

书本网 第九中文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爱去小说网贼吧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